2012年11月10日 星期六

專題討論:社會系學生如何與主流壓力斡旋?

前言:學社會學好辛苦
◎林采鴻

  「根據台灣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台灣20歲到24歲的青年失業率,大概和全球水準差不多,是12.49% ,高青年失業率代表的就是以下一連串的惡夢:競爭激烈的勞動市場、薪資的殺價競爭、以及不斷下滑的勞動條件。再者,國家不斷刪減社福、教育、和其他公共服務的預算,從『擔負公共責任』的場域中撤退,私有化、隨人顧性命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就算是被我們拿來當成福利國家典範的北歐也不例外。」劉華真教授在B97的畢業致詞中提到,這個時代的年輕人,要面對的是比過去幾個時代還要更糟糕更難過的未來,失業率上升、生育率下降、富者越富,窮者越窮......而進入社會系的我們,偏偏是學習了一門「沒有立即的可用性、不能按小時收談話費諮詢費或診療費、商品化程度很低」的知識,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面對了哪些質疑與壓力?又該如何面對?社會學如何幫助我們「應付」未來?




  在訪問過大一同學後,可以歸納出幾個最常被問到的問題:「社會系出來會不會找不到工作?」、「社會系在唸什麼?」、「唸社會系的是不是都想上街頭抗議啊?」諸如此類,其實反映了外界對於社會系具體所學為何以及能否幫助就業的疑惑,也隱含著來自主流社會的壓力,面對這些質疑,有人選擇迴避、有人選擇正面衝突、也有人選擇說服,同學們各自有其生存之道,但是,這些回應真的能夠解開外界對社會系的疑惑和誤解嗎?


  而在上述提到的問題之外,還有最容易回答卻也可能最難回答的問題:「你為什麼會唸社會系?」,有人回答:「分數到了」、「沒有上心目中的第一志願」,也有人回答:「因為想多了解這個社會」、「因為想學習改變這個社會的方法」。後兩個答案的出處來自:迴避、真的抱著這樣的理想,或是認為社會學應該就是這樣。但是這樣的回答很難真正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打下了一個更大的問號,不只給外界,也可能是打給我們,究竟,社會學如何值得我們去學習?如何幫助我們了解這個社會、改變這個社會?


  在學習社會學的過程中,我們很難不去面對以上的問題和壓力,因此學習解決和處理也成為社會系學生的課題之一,除了不斷地吸收社會學知識和咀嚼專有名詞之外,這些訓練能夠培養我們什麼樣的能力,使我們能夠回應這些來自生活周遭的質疑,以及在未來即將面對的惡劣環境中,我們如何運用所學的社會學知識,找尋自我的定位,不受主流價值觀影響?


1 則留言:

  1. 不受主流價值觀影響?為什麼沒有勇氣說要去影響主流價值觀?做為一門專業是什麼使大家這麼消極?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