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迷路的公共議題:人民向左轉

秋鬥的歷史
◎施冠卉

(攝影:葉昀昀)



搜尋有關秋鬥的歷年報導,畫面上出現一群勞工聚集在馬路中央,扔擲臭酸的雞蛋抗議。蛋洗、勞工、抗議──這三項特點恰好符合大眾對社會運動的第一印象,也引發浪費食物、危害社會秩序等批評。在維基百科上查不到的秋鬥究竟是什麼呢?






秋鬥的起源
 
  「秋鬥」這個名詞源於日本工運,每年選定某些議題,號召勞工上街,向政府表達訴求。解嚴後的台灣尚未有組織推動政府落實勞工法令,因此必須藉由具體的案例提出訴求。1988年,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為抗議勞委會提出的工會法和勞動基準法修正草案,及聲援苗栗客運罷工案,舉辦解嚴後的第一次工人遊行,開啟每年11月12日勞工走上街頭,要求政府正視勞工處境的傳統。90年代的秋鬥主要針對現行法律,如工會法、勞基法的缺失提出訴求,並擬定工人版的健保法、勞基法,同時關注工廠關閉、失業等問題。邁入二十一世紀,秋鬥提出「貧窮真恐怖」、「病不起、活不起」等攸關生存的口號,在總統候選人集體政策跳票、官商勾結的險惡形勢下,要求「作廢爛政客」、「政客還權、財團還錢」。

秋鬥的轉型之路

  由於失業、政府態度強硬及時間消逝等因素,秋鬥的發展漸趨停滯。2005年公教團體、新移民、外勞團體加入秋鬥,出現工人主體消失的疑慮,秋鬥開始摸索新的定位。翌年台灣政治動盪,藍綠嚴重對立,有人提出「秋鬥反扁」的口號,加上廢票運動與勞工參政的推行,秋鬥被挪用為政治語言,但是工運團體內部對於秋鬥要表達何種意識形態有不同的聲音,因此決定停辦秋鬥,重新彙整內部意見。 然而停辦秋鬥,並非工運走上末路,而是嘗試結合學運、環境保護、社運抗爭、種族人權議題,尋找新的可能。 四年之後,2009年秋鬥有別於過去強調工會自主運動的形象,秋鬥再起的時刻,集結了不同的的社運團體,提供交流的平台齊聚高喊「弱勢者團結」。

  2010年秋鬥的主題是「台灣花光光,人民搏生存」,國家為了資本的利益,粗暴的驅趕經濟弱勢者以開發土地,保障中科與國光石化的投資,兩大政黨的惡鬥阻絕透過選舉表達聲音的可能性,面對被政客與財團聯手花光光的台灣,秋鬥持續串連各社運團體,匯聚各界訴求,形塑一個人民所嚮往的社會樣貌:經濟要平等、政治要民主、社會要公義。 「秋天已經來了,而這是在街頭戰鬥的時刻。」2011年面對政府與資本家合體形成的巨獸、藍綠政營的鬥爭,越來越多團體站出來,反核團體與醫師團體首度參與秋鬥,要求政府儘速讓核一、二、三廠除役,並停止興建核四廠,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以及讓住院醫師、實習醫學生都能納入勞基法的規範。這一年秋鬥以電音搖滾搖頭派對的形式,在台北街頭高唱「藍綠無能,全民搖頭」。

  「秋天已經來了,而這是在街頭戰鬥的時刻。」2011年面對政府與資本家合體形成的巨獸、藍綠政營的鬥爭,越來越多團體站出來,反核團體與醫師團體首度參與秋鬥,要求政府儘速讓核一、二、三廠除役,並停止興建核四廠,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以及讓住院醫師、實習醫學生都能納入勞基法的規範。這一年秋鬥以電音搖滾搖頭派對的形式,在台北街頭高唱「藍綠無能,全民搖頭」。
人民向左轉

  從2009年開始,秋鬥提供一個讓參與團體互相看見的平台,而2012年教育商品化、經濟殺人、財團圈地、國族歧視及勞動權利剝削的困境,讓平時單打獨鬥的團體團結除了理解彼此訴求,還提出「人民向左轉」的口號,對整體政策提出批判;因為不論在哪一個戰場,我們都面對共同的敵人—右傾的政府。秋鬥這一天,遍地開花的社會運動、滿天飛濺的蛋汁、此起彼落的口號在街頭齊聚,渴求一個每一寸土地、每一個人民都被平等、尊重對待的社會。




(圖:葉昀昀 林靖豪)
(附註)
虛幻的發展榮景背後,是隨時可能發生核爆的巨大風險,是負擔沉重卻看不到未來的青年,是豪宅林立卻沒人住得起的空洞都市,是被怪手蹂躪的寸寸良田。人民向左轉,就是要打破經濟發展的幻覺,追求一個平等、安全、有希望、有人性的新生活。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