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00、交換生:前言

前言
◎張容瑄

       社會系上申請出國交換的人數,在印象中總是為數不多也不甚熱絡。為了印證這樣的現象,我們試圖藉由過去交換的人數與資料一窺端倪,也希望透過訪談歷屆學長姊們,瞭解出國交換是否符合想像中的意義性,同時呈現他們交換期間所得到的特別經驗與感觸。最後,我們選擇聚焦於「國際觀」一詞,期望能透過意義上的探討,帶給讀者更不一樣的觀點與自我反思。

廣場07刊目錄

廣場07刊目錄

主編的話

//吳毓軒


  大家好,在寫下這段文字時,乍暖還寒,天氣陰晴不定,如現今社會氛圍一樣難以捉摸。不過,在(少少的)春雨下萌發初生的幼苗,似乎也在這個時節裡,愈發成長茁壯了。經過一個學期的洗禮與一個假期的沈潛,《廣場》的小小編輯們,再度秉持著「關注系上,深化討論」的精神,為我們帶來了那些存在於生活周遭不經意的小角落裡,一些曾經被我們所忽視的小小議題。
  這一期的《廣場》將為大家帶來對於系上交換學生制度的基本介紹與檢討,對於社會系的學生來說,出國似乎不是那麼必要,出國留學或交換的人數也沒有很多,為什麼?這是我自己也會有的疑問,難道真的是因為社會系學生排斥全球化與競爭嗎?又或者,難道出國交換和提升競爭力必然要畫上等號嗎?在〈來去社會學〉中,我們將為各位介紹社會系學生出國交換的近況,以及基本的制度介紹和人數分析,並以此為前言,帶出接下來有趣的訪談內容。在〈午後淺談〉這篇文章裡,《廣場》訪問了系上有出國交換經驗的學長姐,希望透過他們的動機分析箇中道理,也希望透過他們在國外的生活經驗與小小故事,讓我們反思出國交換的意義,以及如同〈全球化下的侷限國際觀〉一文中所言,希望可以破除全球化下,出國留學與競爭力強劃上等號的迷思。在文章中,我們也訪問了系上的教授,希望從教授的觀點,來理解社會系學生對於出國與否的選擇動機,以及身為教授,又會有何期許。在這個專欄中,我們也將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整理成篇,以期能夠為大家帶來一些國外生活的有趣想像。
  另外一部分的專欄,我們將討論影像與社會學的結合。讀者們或許有看過先前討論歌曲與戲劇的相關專刊;而在社會學的相關教育裡,紀錄片可說是不可或缺的一項素材,大家也或多或少都有觀賞過紀錄片的經驗。紀錄片在社會學領域中,可說是一樣呈現與為議題發聲的媒介,在這個專欄裡,《廣場》訪問了多位具有社會學背景的紀錄片導演與工作室,希望可以藉此瞭解到,社會學如何與紀錄片結合,最後將這般光與影的完美結合,呈現在世人眼前。在〈影像就是證據〉中,《廣場》邀請到北藝大的李道明教授,和我們聊聊社會學與影像的轉折之路,與往後的相輔相成。接下來則是訪問了現於中研院社研所的蔡有月教授,在〈記錄.觀點〉一文中,暢談他執導過兩部紀錄片的經驗,如何影響他對於社會學和影像的想法與連結。最後,《廣場》將在〈不能沒有社會學〉中,為大家呈現陳文彬導演的專訪,細細品味他是如還在他的生命故事中,實踐「有學有術實踐基層,回歸理論再造社會」這個理念。
  除了兩部分規模較大的專欄外,還有由兩篇有趣的小文章構成的精巧專欄。在〈UNFair─馬來西亞學制〉中,《廣場》邀請到遠渡而來的馬來西亞華人同學,為我們分享在馬華人面臨的求學與生活處境。社會系上每年都或多或少會有幾名來自馬來西亞的同學,他們為何遠渡而來,背後的生命故事與脈絡總是讓人好奇,在這篇文章裡,將從學制與社會現況的角度,初探在馬華人的學習境遇,希望可以讓讀者有所理解。小專欄裡的第二篇〈空間作為動詞〉,則是透過淡水藝文聚落與在地空間的連結,深入了解他們如何嘗試活化在地連帶與空間串連,以及對於老街記憶的保存歷程。
  最後,感謝大家本期的收看與指教,我們下次再相會,也敬請密切關注《廣場》未來成長的腳步!

專題:交換生
前言                                                                                        ◎張容瑄
來去社會學——論社會系交換現況                                             ◎黃士玨
午後淺談─國際交換生的那些年那些事 ◎張容瑄
More——那些被漏掉的小故事                                                    ◎張容瑄
全球化下的侷限國際觀                                                                 ◎張容瑄

專題:台灣是我的家嗎?
影像就是證據 ──專訪李道明教授                                           ◎莊凱筑
紀錄‧觀點──專訪蔡友月教授                                                   ◎陳怡蓁
不能沒有社會學──專訪光之路電影公司創辦人、導演陳文彬                           ◎高睿
專題:小小專欄
UNFair─馬來西亞學制                                                                ◎李宛臻

空間作為動詞——淡水藝文聚落工作室專訪                            ◎江毓婷

廣場編輯群

【發行人:】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系學會


【編輯:】主編 社會二 吳毓軒

     編輯 社會二 黃士玨 莊凱筑 陳怡蓁 
社會一 李宛臻 張容瑄 高睿 江毓婷

【美編:】社會二 莊凱筑 心理二 陳立庭
【攝影:】社會二 陳怡蓁



2015年1月12日 星期一

02.家/想像:不要豪宅,只要實用住宅


「巢運,是關心住處/居住/住宅的運動,是反抗政商金權不公不義剝削壓榨的運動,更是爭取子子孫孫都能在這片土地安居的運動。」--社會住宅推動聯盟
不要豪宅,只要實用住宅。
◎陳立庭

  並不是只有街友需要關心「居住」而已。
  小時候不瞭解租房、貸款買房和一次付清的差異,總是聽著長輩們告誡我們要「用功念書、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最後買房買車、結婚生子」,如此便是成功的人生;與此同時,他們卻又數落腳踏實地工作,還不如投資買房,輕鬆而且穩賺不賠。然而,當我們離家求學、有了打工經驗、甚至是成為職場新鮮人後,才發現關於房子的一切是多麼困難。
無殼蝸牛25週年
  2014年,臺灣解嚴後第一個由小市民點燃的都市改革運動--「無住屋者運動」--來到第二十五個年頭。當年就主張住宅為基本人權的無殼蝸牛,在今年進化成由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為主所發起的巢運團隊,並且於世界住房日(World Habitat Day)之前,在10月4日這晚舉辦「夜宿仁愛路」的活動,希望藉由夜宿在堪稱全臺灣最昂貴的地段上,喚起民眾對於「居住權」的重視,並呼籲政府正視高房價問題且應設立「住得起的社會住宅」。
  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了,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仍面臨相同困境。當年的小蝸牛們成為老蝸牛,生下了新一代的小鍋牛,卻一樣無殼。房價問題越演越烈、實質薪資倒退16年,房價與所得的差距越來越大。根據內政部統計,近一年來臺北市的房價所得比高達15比1,也就是要不吃不喝15年才買得起房子;即便以全國為尺度來看也有8比1,都超過美國顧問公司Demographia界定為「極度負擔不起」的5倍,也再次顯現臺灣發展不均的情形。
房屋作為「商品」
  在現行制度之下,與房地產有關的稅務包含持有稅、資本利得稅與交易稅。其中,持有稅(含地價稅、房屋稅)與資本利得稅(含土地增值稅、房屋交易所得稅)都面臨「稅基」過低的問題。以地價稅為例:雖然「實價登錄」已於2012年上路,卻遲遲沒有實施「實價課稅」,仍由政府每三年評估一次的「公告地價」作為課稅標準,但其價格卻常常不到市場價格的一半。
  這些大多由政府及專家評估的稅基,目前大都不能符合現實狀況。相較之下,汽車的燃料費與牌照稅,甚至比房屋地價稅還高,養房竟比養車便宜。除此之外,在資本利得稅的方面,相較於所得稅率最低級距的5%,炒房卻可能只需要繳納不到獲利1%的稅。有錢人以低成本囤房、炒房,沒有「富爸爸」的我們卻只能望洋興歎。
用「租」的呢
  除了受到「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影響,認為貸款買房勝過租房以外;就算要租屋,尋找適合的房屋與房東也不是件簡單的事。在缺乏租賃專法保障的情況下,不僅房客會擔心房子哪天突然被收回、擔心下一期房租調漲;房東則害怕遇到欠繳房租、破壞房屋的房客,也對繁雜的租賃事務感到頭疼。此外,仍有大量空屋不願出租,且閒置的原因大多是在等待轉手獲利。受到以上種種原因影響,租屋市場實在難以健全。
  另一方面,租屋並無強制登錄的規定,租賃地下化也是個問題。房東不願意讓房客申報所得稅抵扣,因為這將提高房東的所得稅,且房屋稅也會被調整為成本較高的營業用。房東在租賃關係中佔優勢地位,獨居長輩、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單親家庭、甚至是單身的同志,即便有能力負擔租金,也容易受到歧視而找不到房子。
別人怎麼做/政府怎麼說
  為了滿足所有人的居住需求,國際上目前普遍的做法是由政府主導興建「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雖然受到文化、資源條件等差異的影響,我們無法依樣畫葫蘆地按他國的方法來解決臺灣的困境,但它們誠然富有參考價值。在歐洲,社會住宅亦稱為「社會出租住宅」(Social Rented Housing);就如字面所示,它的核心意義之一便是「只租不賣」。
  臺灣目前雖然有「現代住宅」、「合宜住宅」與「青年住宅」等政策性住宅,本質上卻大多依然視住宅為「房地產」;符合「只租不賣」精神的「社會住宅」目前僅佔全國住宅總量不到1%。事實上,臺灣對於住宅政策似乎一直都搖擺不定,政策看似多元卻缺乏核心理念與堅持。張金鶚教授在2011年接受經濟日報採訪時,認為住宅政策只是「換湯不換藥」,政府不是要一味地蓋房、賣房,而應該重視稅制公平、租屋市場與「假需求」(投資客)。
巢運五大訴求
(一) 居住人權入憲 終結強拆迫遷
(二) 改革房產稅制 杜絕投機炒作
(三) 廣建社宅達5% 成立住宅法人
(四) 修訂公地法令 停建合宜住宅
(五) 發展租屋市場 制訂租賃專法
  居住應做為「基本人權」。我們不應該接受投資客炒房、將房屋視為「商品」,也不應該縱容不公平的稅制。政府不應該帶頭將出售土地作為紓解「財政」困難的方法,也不適合繼續推動圖利建商的合宜住宅。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增加社會住宅,讓弱勢族群也有居住的權力;同時制訂明確的租賃法律,保障房客也保護房東。
參考資料
393公民平台,http://393.indextw.com/estate/tax/。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http://socialhousingtw.blogspot.tw/。
可以延伸關注→房地合一稅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