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如何面對雙輔生? 教授和助教的教學經驗談

如何面對雙輔生?
教授和助教的教學經驗談

◎文/黃士玨
◎訪問/施冠卉、陳怡蓁、黃士玨


  這次《廣場》訪問了系上的范雲教授、林國明教授,以及林傳凱助教,請教他們在社會系的教學經驗。面對數量龐大的雙輔生以及開放的選課制度,他們都有相似的期待:把社會學種子傳播得更廣更遠,並讓各種學習背景的修課同學都能培養社會學式的思考,亦即在人生、社會之中除了以個人角度看待,也能敏銳地看見體制、結構的力量,並學習在其中找尋新的可能性。

  《廣場》詢問了老師們與助教在教學經驗上對於雙輔生與社會系本系生是否有不同的感受,以及如何面對課堂上相異背景的同學。范雲老師認為,社會學甲本來就充滿了來自各系所的同學(此課兼通識課程),因此常有不同角度的看法。她上課時點到誰就請誰講,希望同學有相同的發言機會,並不會因為同學的不同科系背景而有教學方法上的差異。

       林國明老師表示,在課堂教學上,有時能感受到外系同學和本系同學不太一樣,或許跟高年級、接觸社會學時間長、對社會學本身很有興趣、比較投入在課程等因素有關係。平均來講,外系修課同學的學習動機應該會比較強,而且不受某些社會學的知識框架限制,但也並非全部雙輔系生都比較投入,無論是雙輔系生或本系生內部,學生的特質與學習動機都有差異。

      林傳凱助教則覺得,在帶討論課的時候,其實能感受得到外系生(無論是否雙輔的外系生)以及本系一年級生的差異,甚至一年級學生之間的異質性也不少。[1]相異背景的外系生不一定說得比較好,但他們敢於發言,會發表獨特的想法,可能是因為他們少了「社會學的包袱」,也會帶入自己本科的視角;本系一年級生則常囿於「需要講得很社會學」、「我講的可能是錯的、政治不正確的」,因此不敢輕易發言,這是傳凱助教歷次帶討論課常發現的情況。

  對於雙輔修生有何特別期待,教授與助教則表示他們都不會預設立場。范雲老師希望,既然大家都是修課的一員,權益以及得到的關注都應盡量相同。林國明老師認為,在教學經驗上,很希望能有更多的各種背景的學生來修課,帶進多元的思考,給本系生更多的刺激,不落入僵化的社會學思考模式。

小結

  從訪問中可以感受到教授與助教對雙輔生有不同的想法、卻同樣想要推廣社會學。他們期待雙輔生除了能在原本就讀的領域有所專精,也能結合社會學的知識,並透過課程成員的異質性,激起從更多角度思考的火花,深化對於社會學的多元理解。

[1]為了讓一年級本系生不會因為外系生較積極的課堂表現而膽怯,102學年度上半學期的社會學甲討論課把一年級本系生、外系生與高年級本系生分不同小班。先培養一年級本系生的自信,下學期才把雙輔生與本系生混班共同上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