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0日 星期六

廣場創刊號目錄

發刊辭                                                                                        ◎方品智
四面八方傳來微弱的低語聲,卻聽不清楚他們到底說了些什麼。

我們熟知談論著結構與個人的腔調,也聽過滿溢關懷與行動的言辭。但密佈四周的某種話語、某種嗓音,我們卻不甚瞭解。

我們渴望更深刻的理解和溝通。在開闊而自由的廣場上,每雙奔波因而(或許也因為厚重讀本)勞累的腳可以佇足歇息,縱情或拘謹地交談,不至夜深不肯罷休。我們邀請各位朋友們齊聚廣場!
我們以「廣場」命名系刊,也期待作為一份連結彼此、關注公共的刊物。

編輯手記                                                                                    ◎林宜庭
   大家好!新的學期,社會系電子報將改以刊物的形式發行,用新的面貌和大家見面。除了提供資訊、聯繫系上的情感,以及關注社會議題,我們也期待「廣場」能成為溝通、討論的平台。
  而作為一份社會系的刊物,我們不能不先從自己出發。在這期內容中:專題<社會系學生如何與主流斡旋>討論社會系學生的處境、<社會人士>採訪系友兼系辦行政助理──李思儀小姐、<系館邊緣>訪問社會三徐紹智同學,我們關心的主題,是社會系學生的生命經驗,還有他們是如何看待社會學、實踐社會學。從中我們試圖了解自己所處的位置,摸索出自己的一條路。<活動記錄>是系學會學術部所辦的愛滋議題講座,讓大家對愛滋病及病患有更多認識,破除對愛滋病患的污名。而<迷路的公共議題>我們跨出系館,實地參訪樂生療養院。回顧樂生的歷史、抗爭的過程,還有採訪樂生院民及參與運動的樂青。    
  過去電子報因為各種因素,總是在一兩期之後停刊,我們覺得十分可惜。希望廣場的聲音能夠持續迴盪下去,歡迎大家一起參與!

專題討論:社會系學生如何與主流斡旋

學社會學好辛苦                                                                            ◎林采鴻
我們尋找的不是職業而是志業──專訪林國明教授                             ◎施冠卉

迷路的公共議題:病痛與孤獨──以院為家的過去和未來 

樂生療養院是什麼                                                                         ◎黃譯德 黃袖舒
樂生運動保留史                                                                            ◎蘇品瑄 李勁
病痛與孤獨──以院為家的過去和未來                                             ◎葉昀昀 黃譯德
訪問樂青何欣潔學姊                                                                     ◎蘇品瑄 黃袖舒

社會人士

訪思儀助教                                                                                  ◎林宜庭 林采鴻 黃譯德

系館邊緣

訪社會三徐紹智                                                                            ◎施冠卉 劉彥岑 李勁 葉昀昀 劉承易

活動記錄

聆聽紅絲帶的呢喃──關於愛滋的一些事                                          ◎游羽棠 黃袖舒



廣場編輯群

【發行人:】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系學會

【編輯群:】社會二 林宜庭 方品智 林冠嘉 林靖豪劉承易 呂柏融 鄭治明 黃敬淳

【採訪撰文:】社會一 林采鴻 施冠卉 葉昀昀 蘇品瑄 黃袖舒 林家儀 游羽棠 黃譯德 
           劉彥岑 李勁

【攝影:】社會二 鄭治明 林誼如 張曉恬 社會一葉昀昀

【美編:】社會一 劉彥岑



專題討論:社會系學生如何與主流壓力斡旋?

前言:學社會學好辛苦
◎林采鴻

  「根據台灣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台灣20歲到24歲的青年失業率,大概和全球水準差不多,是12.49% ,高青年失業率代表的就是以下一連串的惡夢:競爭激烈的勞動市場、薪資的殺價競爭、以及不斷下滑的勞動條件。再者,國家不斷刪減社福、教育、和其他公共服務的預算,從『擔負公共責任』的場域中撤退,私有化、隨人顧性命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就算是被我們拿來當成福利國家典範的北歐也不例外。」劉華真教授在B97的畢業致詞中提到,這個時代的年輕人,要面對的是比過去幾個時代還要更糟糕更難過的未來,失業率上升、生育率下降、富者越富,窮者越窮......而進入社會系的我們,偏偏是學習了一門「沒有立即的可用性、不能按小時收談話費諮詢費或診療費、商品化程度很低」的知識,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面對了哪些質疑與壓力?又該如何面對?社會學如何幫助我們「應付」未來?


我們尋找的不是職業而是志業──專訪林國明教授


◎施冠卉

(攝影:林誼如)

就業、出路、未來……。這些問題,不只是時常縈繞在系上同學們的心中,系上的老師們,一定也經常遇到類似的疑問。這次的受訪者,畢業於本系的林國明教授,除了在大學時期曾參與社會運動,更曾於報社工作過。且讓我們聽聽教授的經驗分享,以作為我們路途上的指標。

迷路的公共議題:樂生療養院是什麼?


◎黃譯德 黃袖舒



(攝影:葉昀昀)


樂生療養院成立於日治時代,隔離著一群被社會遺棄的痲瘋病人。由於痲瘋病會侵襲末梢神經,導致病人長相異於常人,造成痲瘋病在當時被污名化為「不文明」的疾病,對於追求現代化的日本政府是引以為恥的眼中釘。1927年,日本政府決定興建療養所,將他們與外界隔離。1930年,坐落於現在新北市新莊區的「樂生療養院」落成,當時院民就被警察捉了進去。雖然總督府試圖給院民舒適的環境,但威權的氛圍與不健全的醫療資源,使得院民內心充盈著恐懼與惶惶不安,院所外的那一道道柵欄,無時無刻提醒著他們被監禁的事實。

  直到二戰爆發,人力被調到戰場前線,樂生院無法再提供完善的資源。二戰結束後,由國民政府接管,軍患的加入讓院內的秩序更加混亂。直到1960年代,情況才逐漸穩定下來,儘管仍遭受到許多不平等的對待,院民們也慢慢的適應這種生活──以院為家。在困頓的情況下,院民物質方面無法被滿足,只好依靠心靈的寄托──宗教。因此,在樂生院中出現了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的建築。透過宗教,他們才能尋求現世所得不到的心靈慰藉。

  但這並不是他們,也不是樂生院的故事結局,新一波的衝擊,在1990年代向院民們襲擊而來。

樂生運動保留史


◎蘇品瑄 李勁



(攝影:鄭治明)


樂生療養院,這個承載了台灣史上最悲慘的疾病汙名、人權侵害的記憶之處,原以為在漢生病得以治癒,疾病汙名得以去除之後能夠安然走向黃昏,殊不知,這次國家機器打著發展建設的大旗,再一次使院民的生活落入一片愁雲慘霧。


病痛與孤獨──以院為家的過去和未來


◎葉昀昀 黃譯德


(攝影:葉昀昀)

新莊機廠開挖地邊坡造成樂生院區的裂縫,目前由樂青記錄這日益變寬的縫。然而,政府對「土方回填」這關乎工程和院民安全的訴求卻遲遲沒有實際停止工程的作為。裂縫彷彿隱喻了過去院民在特殊歷史脈絡和污名下的痛。如今,院民又面臨到迫遷,孤立無助如同當年。我們如何眼睜睜地看著這「裂縫」持續變深、變寬,成為弱勢者心中永遠的傷痕呢?

                                                                                                                                          

訪問樂青何欣潔學姊



◎黃袖舒 蘇品瑄




(攝影:葉昀昀)

  臺大城鄉所畢業的何欣潔,是青年樂生聯盟的成員,過去一年也曾擔任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的記者。2006年就讀法律系三年級的她被「拉進」樂青之後,她的生命從此與樂生密不可分。

社會人士:訪思儀助教


◎林宜庭 林采鴻 黃譯德

出「社會」之後,我們將面對一個與校園生活截然不同的世界,總會遇到挫折與不適應。我們採訪了資深「社會」人士兼系辦助教李思儀--她是系友,在畢業工作幾年後重回社會系,負責處理系上的行政事務。前前後後在系上待了十多年的思儀,是如何看待系上的轉變?我們或許明白社會系畢業生前景未必樂觀,但是在職場上等著我們的到底是什麼難題?對此,系上有什麼樣的資源能夠協助學生實際體驗「工作」的不同可能和規劃未來人生方向?


系館邊緣:訪社會三徐紹智


◎施冠卉 劉彥岑 李勁 葉昀昀 劉承易


(攝影:張曉恬)

哲學家麥金太爾認為:「生命進程就是踏在敘事的求索旅途之上,憧憬能找到某種圓滿和諧。遭遇岔路,我想的是哪一條路能為我的人生、我的關切帶來最大意義。」

這次系館邊緣訪問到目前就讀社會三的徐紹智(以下簡稱徐),請他分享自己從台大工管系離開、當兵、出社會工作,再到社會系唸書一路來的軌跡、選擇與感想。


活動紀錄:聆聽紅絲帶的呢喃──關於愛滋的一些事


◎游羽棠 黃袖舒


(攝影:葉昀昀)


  乍聞愛滋病,社會大眾多退避三舍,然而,真正問起對愛滋病了解多少,卻都是一些以訛傳訛的街談巷議。「偏見是無知的產物。」我們對疾病的不瞭解,導致過度膨脹的恐慌與汙名的產生。因此,社會系學會這次邀請了社團法人露德協會的義工們,以及一名病友來為大家破除種種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