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2日 星期一

04.跨/界:新北人的獨白

新北人的獨白
◎傅典洋
他總是清晨出門,深夜回家。
記憶中的台北是座沒有闔眼的城市,因為記憶中的家鄉總是沉睡。

        家住新北市的小賴,每天都必須坐公車轉捷運再轉U-Bike才能到位於台北市的學校,不論通勤時間或金錢對他來說都是一大負擔。在學校時,他所見所聞都是有關台北市的種種,比如哪裡有好吃、好看、好玩。他時常去西門町、東區逛街;喜歡在新北市很少見的連鎖咖啡店買一送一的時候,跟同學湊一組;他能記住某個捷運站要如何轉車最快,卻記不得家裡附近的路名;他常走在台北街頭四處尋找可以連上wi-fi的地方;他覺得台北市藝文場所很多,想要聽演唱會看展覽什麼的,都能在台北找到去處,但當別人詢問他新北市好玩的地方時,他卻有點不知所措;他覺得台北市百貨公司林立,偶而他會走進B2的地下美食街,買一球80元的手工冰淇淋。
  他享用著台北市的便利,卻有著身為新北人的困擾。
  他覺得通勤很麻煩,尤其站在搖搖晃晃,擠得密不透風的公車上時;悠遊卡每個星期都必須儲值不少的金額以應付通勤的費用;他覺得台北市的物價很高昂、空氣很糟、車很多,人更多,騎U-bike時總是很怕旁邊的機車騎士撞到他,坐捷運、過馬路、等公車時,每個人都在滑手機,好似只要一直滑一直滑一直滑一直滑就能滑出小確幸的種子。
  在台北市很方便,壓力卻很大,每天都被時間追著跑,人跟人之間擁擠卻疏離。
  偶爾,他會希望自己能在家裡附近求學,至少這樣就不用忍受辛苦的通勤、又貴又難吃的食物、很髒的空氣,跟冷漠的人群。
  但他又覺得在新北市生活太不方便,買瓶啤酒都要走10分鐘的路才能到便利超商。他深夜回家時總覺得怕怕的,家裡附近過了晚上十點後便如一座死城,路上就只剩一群偷抽菸的青少年,跟一些講著他聽不懂的話的外籍工人;他覺得家裡附近的人很沒有公德心,馬路上常有狗大便、檳榔渣、菸屁股跟沒有吃完的便當,家旁的河堤有阿婆偷佔公有地種菜,更遠的化學工廠常在半夜偷排廢氣。

        他總是清晨出門,深夜回家。
        記憶中的台北是座沒有闔眼的城市,因為記憶中的家鄉總是沉睡。

        新北市是他的根,他卻極度依賴著台北。
       「我是新北人?還是台北人?」
       「我是不是天龍人?」
        這些問題,默默地迴盪在往來於台北市與家鄉的新北人心中。

  關於新北市與台北市的關係,可以用「曖昧」兩字去形容。許多新北人早上必須通勤到台北市工作或上學,在台北度過白天,享用台北各式各樣的便利,晚上再通勤回到新北市。
  但當問起新北人是不是台北人,或者是台北包含台北市跟新北市?得到的答案是不同且複雜的。會有人認為自己是台北人,但也有人會覺得自己是新北人,也有人是認為自己是新北市某區的人,例如板橋人、新莊人等。
  更確切地來說,是對「台北」這個模糊的名詞有不同的界定範圍;也可以說是對「XX人」究竟是代表「在這裡工作的人」,還是「在這裡生長的人」有不同的定義。

       以下,藉由街頭訪問的方式,《廣場》將探究新北人對於自己是哪裡人的定位,以及對「台北」的定義。
        此次訪問,地點於新北市板橋車站。受訪者共有六位。訪問者共準備了三個問題,分別是:「請問你是哪裡人呢?」、「請問你向外地人介紹自己是哪裡人,會用台北人,還是新北人?」、「請問你認為「台北」這個詞指有台北市,還是有包含新北市或基隆市呢?」。
  首先,第一個問題想了解受訪者「認為」自己是哪裡人。
  此處的「哪裡人」並不一定是指哪裡出生,亦可以指在哪裡生活或工作,端看受訪者自我對於題目的認定。在六位受訪者中,有三位板橋人(A小姐、Q小姐、H小姐),一位萬華人(B先生)、一位汐止人(K先生)、以及一位長時間定居板橋的「南投」人(F先生)。
  「我是板橋人阿。」A小姐不假思索地說。            
    在訪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除了F先生外,其他的受訪者皆以「鄉鎮區名」去定義「哪裡人」,而非新北人或台北人。可以猜想受訪者對於「哪裡人」的認同疆域,是定位於自身成長或生活的區域,而非地理範圍更廣泛的縣市。
  然而,我們注意到了受訪者在回答這題時,可能會因為訪問者的身分(台灣大學學生)以及受訪地(新北市)而有所不同。就以F先生與其他五位受訪者比較,可以發現F先生是在異地(非南投縣)受訪,對於自己為「哪裡人」的回答,會傾向以「對外地人介紹家鄉」的方式去定義「哪裡人」。
  
  第二個問題則是想了解受訪者如何向外地人介紹自己是「哪裡人」。
  「嗯,我會講北部人,如果再細問我會講我住在新北市汐止區。」(K先生)
  「台北人或板橋人都會講,有些人不曉得板橋才會提到板橋。」(H小姐)
  「台北人。如果有細問自己出生背景才會提到自己是萬華人。」(B先生)
     在訪問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六位受訪者皆會提及自己是「北部人」或是「台北人」,會有這樣的現象可以歸結於認為外地人較不了解北部的鄉鎮區,因此傾向以縣市概括描述自己為哪裡人;亦可以解釋為受訪者認為自己為北部人或台北人,視對象來自何處而有所不同。
  有趣的是,F先生的回答與第一題有所矛盾。在第一題,F先生說「我是南投人啦,只是已經定居板橋十幾年了。」,但在第二題,卻說「我會看是哪裡人問我這問題。如果是北部人問,我會回答板橋人;如果是非北部人問,我會回答南投人。」我們推測,人們在接受訪問與一般談話時,會以不同的思維去思索自己為「哪裡人」。
  
  第三個問題是了解受訪者認為的「台北」所包含的地域範圍。
  「我覺得有包含台北市跟新北市。」(板橋Q小姐)
  「只有台北市。」(萬華B先生)
  「嗯,應該是台北市加新北市吧。」(汐止K先生)

       從訪問中我們發現,除了B先生外,其餘五位受訪者皆認為「台北」包含「台北市與新北市」。恰巧B先生來自台北市萬華區,而其他受訪者則出生或居住在新北市。是不是「台北」疆域的模糊化,較易存在於生活來往台北市與新北市的新北人之間呢?
        台北都會區交通的易達性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繫,漸漸地將死板的縣市地域界線模糊化。對於居住戶籍設於新北市卻必須通勤到台北市工作求學的人來說,「台北」這個名詞代表的,或許是他們生活的部分空間範圍,若要完整描述他們的生活軌跡,並不能簡單以「新北」囊括一切;而對於居住地即隸屬台北市,甚至生活重心亦傾向於台北市的人來說,「台北」則可以指涉他的生活空間、軌跡,甚至是身份與情感的歸屬。
        城市的發展帶動都會區的形成,都會區的形成則吸引更多人口的移入。移民成為居民與都市空間相互影響,曾經單純地以居住地劃分來認知的身分認同,變得更為複雜也更細緻。對一個人來說,自我身分認同的定位絕對不是依靠地理空間的客觀判斷即可釐清的關係。身分認同是自我與空間和時間交織而成的動態情感波浪,如同海浪一般,可能表面看似平靜地波動,但底下潛藏的是漩渦,無法從語言的表達完全領會人們真實的感受;但也可能如同湛藍的大海一般,深不見底卻純粹的迷人,是一份對供養生息的土地的情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